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用户注册
点击换图
投稿取消
文章分类:
还能输入300字

上传中....

《敦刻尔克》的经典台词

时间:2022-01-30 作者: 来源:顿格文库
涨潮了。
你是怎么知道的。
海里的尸体飘过来了。
—— 克里斯托弗?诺兰 《敦刻尔克》
我这个年纪的人挑起的战争,为什么要让年轻人送命
—— 克里斯托弗?诺兰 《敦刻尔克》
我的旗帜会一直插在沙丘上,直到最后一名弟兄登船。
—— 沃尔特·劳德 《敦刻尔克》
「前方是什么?」
「Home.」(祖国)
—— 克里斯托弗?诺兰 《敦刻尔克》
Do all you can to survive, because life is never something you live only for yourself. 为了活下来,要拼尽全力。生命本就不仅仅是为你自己。
—— 克里斯托弗?诺兰 《敦刻尔克》
望穿秋水也归国无门。
—— 克里斯托弗?诺兰 《敦刻尔克》
人们习惯以一连串的日子来看待敦刻尔克;事实上,应该把它视为一连串的危机。一场危机刚刚化解,就迎来另一场危机;同样的模式反复发生。真正重要的,是人们同仇敌忾,拒绝被接踵而来的无情打击摧毁信心。
—— 沃尔特·劳德 《敦刻尔克》
The enemy have driven the British and French armies to the sea. Trapped at Dunkirk, they await their fate. Hoping for deliverance for a miracle. 敌军把英法联军逼退到了海边,受困敦刻尔克,等待命运的宣判。渴望着被救援,渴望着奇迹的出现。
—— 克里斯托弗?诺兰 《敦刻尔克》
"辛苦了,干得好!"
"我们啥都没干,只是逃亡而已。"
"那就足够了。"
—— 克里斯托弗?诺兰 《敦刻尔克》
“生存与公平无关!”
—— 克里斯托弗?诺兰 《敦刻尔克》
We shall never surrender. 我们绝不投降。
—— 克里斯托弗?诺兰 《敦刻尔克》
-- Where are we going?
-- Dunkirk. 我们要去哪?敦刻尔克。
-- You should be at home. -- There's no home if German cross the Channel. 你应该待在家里!
如果德国人穿过海峡,我们就没有家了。
—— 克里斯托弗?诺兰 《敦刻尔克》
I'm staying, for the French. 我要留下,为了法国。
—— 克里斯托弗?诺兰 《敦刻尔克》
但是敦刻尔克的重要性远超过这些实际考虑。救援行动激励了英国民众,让全国上下团结一心,并且对这场战争萌生出前所未有的使命感。盟约的规定当然得遵守,但是盟约无法激起同仇敌忾的决心。而“家乡”可以――这就是英国人民此刻要奋战保护的目标。
—— 沃尔特·劳德 《敦刻尔克》
“对我来说敦刻尔克行动是一场与时间的生死较量,敌人每小时都在步步逼近,真实的历史就是这样,我们尽力让观众浸入到一种紧张的、带有对历史崇敬感的环境中,但同时兼具一种娱乐感,以一种恢弘巨制的感觉,呈现给观众一次紧张的电影之旅,通过影片让观众感觉身临其境,让大家体会到那个年代里人们的真实感受。”
—— 克里斯托弗?诺兰 《敦刻尔克》
正如世上许多一呼百应的大人物,元首偶尔也喜欢跑来瞎搅和。
—— 沃尔特·劳德 《敦刻尔克》
有趣的是,德军也觉得值得庆祝。几年后,他们的想法将会彻底改观。许多人甚至认为敦刻尔克是整场战争的转折点:如果远征军被擒,英国恐怕会战败,德国就能集中力量对付俄罗斯,就不会有伏尔加格勒之役……凡此等等。但在一九四〇年六月四日,上述种种假设状况都不明朗。
—— 沃尔特·劳德 《敦刻尔克》
德军先遣部队出现在眼前,车基尔爬到谷仓阁楼,从平常用来把一袋袋谷物吊上来的垂直开口向外窥探。他立刻召唤两名步兵上楼,命令他们连续击发子弹,不过要等到他的箭射中敌军的中间手后才开火。他举弓、瞄准、放箭。步枪手听见噗的一声,立刻开始发射炮火。
车基尔的箭正中敌军中间手的胸膛中央左侧,他心满意足地匆匆一瞥。步枪击毙另外三名德国士兵,不过第五名逃到房子的角落躲藏。这也许是英国弓箭――六百年前扭转克雷西(Crécy)和普瓦捷(Poitiers)战役的武器――在历史上最后一次用于两军交战。
—— 沃尔特·劳德 《敦刻尔克》
他们拥进敦刻尔克,奔向海滩――迷惘、困惑,而且往往群龙无首。许多后勤单位的军官不知所终,留下弟兄们自谋生路;有些士兵躲进城里的防空洞,在炸弹落下时互相依偎;有些人丢掉武器,手无寸铁地在沙滩上漫步;有些人玩乐、游泳;有些人喝得烂醉;有些人不断祈祷与诵经;有些人跑进空无一人的海滨咖啡馆尽情畅饮,简直跟观光客一样;还有一个人装作漫不经心地脱掉短裤,手捧着平装小说在岩石堆里做日光浴。
—— 沃尔特·劳德 《敦刻尔克》
When 400, 000 men couldn't get home. Home came for them.当400,000的人们没办法回家时,家为他们而来。
—— 克里斯托弗?诺兰 《敦刻尔克》
敦刻尔克是一块永垂不朽的纪念碑,象征着人类不可消灭的坚定意志。
—— 沃尔特·劳德 《敦刻尔克》
你只要一坐下或躺下,就会立刻睡着,那是绝不允许的事。
—— 沃尔特·劳德 《敦刻尔克》
希尔顿和萧终于把“莱伊盖特二号”交回它的船坞,然后两人走到地铁站,就此分道扬镳。并肩划船十七个小时后,他们想必成了一辈子的朋友。然而事实是,他们从未再度聚首。
希尔顿搭了地铁回家。一上车,原先料想自己会被当成英雄对待的念头立刻烟消云散。他三天没刮胡子,衣服沾满了油污,全身臭气熏天,其他乘客迅速挪到车厢的另一端。
到了家门口,他发现没带钥匙。他按了电铃,门打开了,妻子帕梅拉站在门口。她看了一眼这个“流浪汉”,立刻扑上前拥抱他。终究,他是某个人心目中的英雄。
—— 沃尔特·劳德 《敦刻尔克》
尼克逊不必总部交代就能明白。正当艾登传递这份讯息的时候(当时是二十五日下午两点),德军第十装甲师的霍夫曼中尉在一名法国军官和一名比利时士兵的护送下,举着休战旗走进英军阵线。霍夫曼被送进尼克逊在古堡内的指挥部。中尉开门见山地说:“无条件投降,否则加来将被夷为平地。”
尼克逊同样开门见山地写下回复:
1.不可能,因为英军的职责是战斗,跟德军一样。
2.由于法军上尉和比利时士兵没有被蒙住双眼,请恕无法遣回。盟军指挥官承诺,这两名官兵将受到严密看守,不得参与对德作战。
—— 沃尔特·劳德 《敦刻尔克》
真正重要的,是人们同仇敌忾,拒绝被接踵而来的无情打击摧毁信心。
—— 沃尔特·劳德 《敦刻尔克》
家就在对面,你可以真真切切的看到。
—— 克里斯托弗?诺兰 《敦刻尔克》
盲人老爷爷:Well done lads. Well done. (小伙子们做的不错!)
士兵:All we did is survive. (我们只是活着逃回来了而已。)
盲人老爷爷:That's enough. (这就够了) ???
—— 克里斯托弗?诺兰 《敦刻尔克》
“他救过我们一次。”
“那就让他再救一次!”
—— 克里斯托弗?诺兰 《敦刻尔克》
丘吉尔大为震惊。怎么可以留给希特勒这么好的宣传材料,让他逮到英军总司令然后拿出来炫耀呢?跟艾登、迪尔及波纳尔讨论之后,他亲笔写下这道让戈特别无选择的命令:
假如通信依旧顺畅,我们必须命令你返回英国,并且带回你自选的军官,因为我们认为你的指挥部已大幅缩减,可以交由一名军团团长负责。你应该立刻提名接任人选。如果通信中断,那么当你的作战部队不超过等同于三个师的兵力时,你必须移交指挥权,并且依照指示返回英国。这项命令符合正确的军事程序,你没有擅自行动的余地。
戈特的接任人选必须持续奋战,“但是当他判断不可能继续进行有组织的撤退或者无法对敌军产生成比例的伤害时,他有权跟法军高层指挥官商议正式投降,避免无谓的杀戮”。
—— 沃尔特·劳德 《敦刻尔克》
既然空袭能将我们一网打尽
他们干嘛浪费贵重的坦克?
《敦刻尔克》
当天下午是由几起独立事件构成的混乱局面:靠着大家都瞧不起的博斯反坦克步枪击毁一门德国火炮;喝白酒配美味炖鸡;从阁楼发射勃伦机枪,导致三辆德国军车起火燃烧,阻碍了运河边的道路交通,争取到宝贵的几分钟。一度有一名老妇人不知道从哪儿冒出来,央求庇护。兰利叫她滚蛋,但是随即懊悔不已。他把她安置在后面的房间,他觉得那里也许比较安全。
还有一次,他前去营指挥哨查看麦克科戴尔的状况。少校躺在战壕旁边,身上显然中弹。“我累了,很累很累。”他告诉兰利。然后他说:“你回去小屋,继续作战。”
—— 沃尔特·劳德 《敦刻尔克》
双方激烈交火,拉比兹一度举起步枪,轻轻松松射中两百码外的德国大兵,那人瞬间倒地。
“你能再做一次吗?”连长问他。拉比兹服从命令,又收拾了另一名德国大兵。
拉比兹当场被指派为狙击手,从此独立行动。他并未受过狙击训练,但是他拥有一项不寻常的优势:他从前认识的一名盗猎者,曾教过他一些诀窍。他可以悄然无声地行动,安静得“能靠耳朵抓兔子”,而且,他有办法让自己缩成一团,甚至可以“躲到一根草后面”。
当上狙击手后,拉比兹很快摸索出属于自己的几个小窍门:绝不从树上狙击,因为太容易被围捕;远离农庄阁楼,因为太容易被发现;最佳位置是没有太大行动空间的隐蔽地点,例如一片小树林。
—— 沃尔特·劳德 《敦刻尔克》
看见天空中的浓烟了吗?那就是敦刻尔克。朝那里前进!
—— 沃尔特·劳德 《敦刻尔克》
如果让他们攻过英吉利海峡,
哪里还有家。
—— 克里斯托弗?诺兰 《敦刻尔克》
丘吉尔懂得算数,也深谙个中的政治影响。他在二十九日发函给艾登、迪尔和伊斯梅等将军: 应该尽可能让法军参与敦刻尔克撤退行动,此事至关紧要。他们无法全然依赖自己的船运资源。必须立即做好安排,以免引发――或尽可能减少――法国埋怨。
当晚在伦敦,丘吉尔一直放心不下。尽管他已下达命令,但是几乎看不到法军共同撤离的证据。晚上十一点四十五分,他发出另一通电报,这回是给雷诺、魏刚和乔治: 我们希望法军最大限度参与撤离,并已指示海军总部随时协助法国海军陆战队行动。我们不知道最后会有多少人被迫投降,但是我们必须竭尽所能共同承担损失,而且最重要的,必不可因难免的困惑与压力而心生怨怼。
—— 沃尔特·劳德 《敦刻尔克》
于是德军持续轰炸,英军如今只能以波佛斯(Bofors)轻型高射炮,以及部队的勃伦枪和来复枪设法抵抗。有些弟兄情急之下,甚至扯掉手榴弹的引信抛到空中,希望击中某架低飞的敌机,更多人像皇家运输勤务队的巴森下士那样爬进泰莱公司(Tate&Lyle)的废弃糖箱。薄薄的木头箱子没有实际的保护作用,却带给人莫名的安全感。
—— 沃尔特·劳德 《敦刻尔克》
“撤退吗?”
“当然.”
“后退吗?”
“绝不.”
—— 克里斯托弗?诺兰 《敦刻尔克》
我们是来带你们回英国的,
我这里有六发子弹,而我的枪法不赖。我身后这名上尉枪法更准。所以总共可以解决你们当中的十二个人。
现在,回到原位,给我他妈的上船!
—— 沃尔特·劳德 《敦刻尔克》
你们每多坚持一个小时,都会对英国远征军产生莫大帮助。政府因而命令你们持续奋战,并且对你们的顽强抵抗致上最高敬意。
—— 沃尔特·劳德 《敦刻尔克》
千万别把一项任务干得太好,否则你永远甩不掉它。
—— 沃尔特·劳德 《敦刻尔克》
抬起你的屁股,过来帮个忙。
—— 沃尔特·劳德 《敦刻尔克》
在卡塞勒受伤的信号兵查尔斯,搭乘医护列车前往诺斯菲尔德(Northfield)。车行一整夜后,隔天早晨七点,查尔斯被窗外流泻进来的明亮绿光唤醒。他看看四周,发现车厢内其他弟兄哭了起来。然后他望向窗外,看见“诗人传唱了几世纪”的景色――那是青翠的英国乡间。历经尘土、焦黑的断壁残垣,以及被夷为废墟的法国北部之后,眼前这片娇嫩的绿色简直让人无法招架,弟兄们瞬间崩溃。
—— 沃尔特·劳德 《敦刻尔克》
“已经开始涨潮了”
“你怎么知道的”
“因为尸体已经浮过来了”
《敦刻尔克》
“敦刻尔克大撤退的独特之处就是它的悬念感,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悬疑惊悚片的主题,它是一个与时间赛跑的故事。不像平常的关于战争的电影,我不是把它当做一个战争片来拍的,而是把它当成悬疑惊悚片,一个真实的故事来拍的。”
—— 克里斯托弗?诺兰 《敦刻尔克》
这些救生艇人员并非爱哭闹的懦夫。希斯救生艇的艇长已在这一行出生入死三十七年,担任艇长也有二十年,曾经赢得学会的英勇银质勋章。然而敦刻尔克不太一样――持续不断的危险、无法掌控事件发展的无力感、战火下的真实面,在这些因素之下,就连最坚强的人都有可能动摇决心。
皇家海军也不能幸免。军方往往抱着“我们不可能发生这种事”的态度,以为冥冥之中,海军的训练与纪律可以让士兵免于困扰着寻常百姓的恐惧与忐忑。然而事实不尽然如此。“真诚号”驱逐舰的士气从五月二十七日起便摇摇欲坠,三十日自敦刻尔克归来之后,似乎彻底瓦解。十二个人当了逃兵,到了三十一日还有六人未归营,回来的人只说那些人再也“受不了”了。上级下令“真诚号”留在多佛港内。
—— 沃尔特·劳德 《敦刻尔克》
孤立无援的感受可以振奋人心。曾有一名外国人问他的英国朋友,是否会因为波兰、丹麦、挪威、荷兰以及如今法国的相继失守而灰心丧气。“当然不会,”对方坚定地回答,“我们已进入决战阶段,而且是在家乡作战。”
—— 沃尔特·劳德 《敦刻尔克》
或许除了少数几位怏怏不乐的坦克指挥官,对德军来说胜利似乎已落入口袋。正如《老鹰》(Der Adler)杂志说的:
对德国人而言,“敦刻尔克”将永远象征我们在史上最伟大的歼灭战役中获得的胜利。但是对参与其中的英国人和法国人来说,它代表的是任何一支军队前所未有的严重挫败,让他们一辈子铭刻在心。
至于逃回英国的“少数士兵”,《老鹰》向读者保证没必要担心:“这些士兵全都灰头土脸,一蹶不振。”
《人民观察家报》(V?lkischer Beobachter)则记述妇孺看到受创部队蹒跚回家时失声痛哭的景象。
—— 沃尔特·劳德 《敦刻尔克》
“发起战争的是像我这个年纪的人,为什么要让年轻的孩子们去送死?”
—— 克里斯托弗?诺兰 《敦刻尔克》
整个乡间,家家户户的门窗挂满了白色布条。在瓦图(Watou),多塞特兵团第二营的蓝姆塞中尉打算走进一间空房子休息一下。住在附近的一名妇人冲过来大喊:“不行,不行,不行!”
“这是在打仗啊。”蓝姆塞说的这句老话是颗万灵丹,两次大战期间,人们拿它来解释任何必要的不便。
“是在打仗没错,但不是我们的战争!”妇人回嘴。
的确,对大多数比利时人而言,这场仗如今已成了别人的战争,而摆脱战局让他们如释重负。许多人觉得自己的国家不过是块踩脚垫,任由邻近的强权国家在无止境的权力斗争中随意践踏。“英国人,德国人,全都一个样。”一名心生厌倦的农妇这么说。
—— 沃尔特·劳德 《敦刻尔克》
最重要的是,他们圆满完成任务。撤退行动刚开始时,丘吉尔认为可以拯救三万人,拉姆齐则估计救回四万五千人。到最后,超过三十三万八千名士兵回到英国,另有四千人退到仍在盟军手上的瑟堡及其他法国港口。“战争不是靠撤退取胜的”,但是,至少破天荒头一遭,不是所有事情都得遵照希特勒的想法进行。这本身就值得庆贺。
—— 沃尔特·劳德 《敦刻尔克》
海滩上的场面让兰森大为惊愕。一大群来自各个后勤单位的军官和士兵四处徘徊,朝德国军机胡乱射击。即便兰森拿手枪抵住几个非常资深的老骨头,仍然无法让这群人建立某种秩序。最后,他请来第三军团指挥部的助理作战官吉姆逊上尉。后者的解决方法,是命令这群乌合之众排队集合,仿佛进行检阅一般。然后他郑重地操练他们,下达各种常见的口令。没想到这群人乖乖配合,立刻恢复秩序。对兰森而言,这起事件不仅显示操练能达到什么成效,也透露出最一丝不苟的人类机制――一名皇家卫兵有怎样的能耐。
—— 沃尔特·劳德 《敦刻尔克》
不过,绝大多数的船只平安抵达英国,衣衫褴褛的乘客在多佛或其他西南沿海港口下船。他们往等候的火车移动,这段时间的磨难全写在脸上――满脸胡楂、眼神空洞、一条条油污、疲惫不堪。许多人丢掉了装备,但是有些人一路紧紧抓着原有的或新得的家当。二等兵劳奇的防毒面具底下挂着一双木鞋、一名法国大兵带了一只活鹅、轰炸手阿瑟梅的一万根香烟还剩六千根,泰勒少尉的勤务兵竟能妥善保护少尉的留声机。除了士兵以外,必不可少的野狗大队也成群上岸――光在多佛就有一百七十只。
—— 沃尔特·劳德 《敦刻尔克》
那是史蒂文森将军(Gilbert Owen Stephenson),他是一名六十二岁的退役少将,此次奉召前来处理危机,负责拉帕讷的一切海上作业。他衣衫不整又浑身湿透,但是当他指示艾温继续行动时,似乎对自己的窘迫丝毫不以为意。他补充说道,他等会儿或许有“另外一两件任务”要交给“崔顿号”。
史蒂文森紧接着也亲自投入救援工作。没有什么是他不屑去做的。他掌舵、抛缆绳、帮忙把疲惫不堪的士兵拉上船。与此同时,他不断保持爽朗的闲聊。“来吧,阿兵哥!”他会这样叫道。他也曾对快淹死的士兵说,“我以前在哪儿见过你?小伙子长得真精神,我肯定认识你。”
—— 沃尔特·劳德 《敦刻尔克》
传统也在戈特运河防线系统的南部重镇拉巴塞显露无遗。负责守卫这座城市的喀麦隆高地兵团第一营,是最后一支在战斗中穿着百褶裙的苏格兰部队。这样的衣着有违规定,不过喀麦隆军照穿不误。起码有一次,百褶裙达到了实用的功能。营副官杭特少校的腿部中弹,不过百褶裙的褶子削弱了子弹的威力。
—— 沃尔特·劳德 《敦刻尔克》
这群三教九流之徒浑身写着“撤退”两字,但是截至目前,消息仍然受到封锁。随着士兵拥入家乡,事情再也瞒不住了,伦敦终于在三十日晚上发布公告,证实撤退的消息。毕竟,《泰晤士报》鄙夷地说,这是“许许多多国民亲眼所见的事实”。
—— 沃尔特·劳德 《敦刻尔克》
法国人似乎有上千种方法来拖慢登船速度。他们想要带走全部的装备、私人物品,甚至他们的爱犬。许多人脖子上挂着轮胎内胎――想凑合着当救生圈使用――而这笨重的添加物甚至更拖累进度。他们无不试着挤上他们碰到的第一艘船,而不是分散开来善加利用整条防波堤。他们坚持维持部队完整,似乎从没想过到了英国可以重新整编,而当下最重要的事情莫过于在天亮前离开。
—— 沃尔特·劳德 《敦刻尔克》
是恐惧,是贪婪 ,是命运在蹂躏我们。
—— 克里斯托弗?诺兰 《敦刻尔克》
就在凌晨两点四十五分前,二等兵法尔利听到一声清清楚楚的哨音。他们一行人冲出地窖跑上街道。其他小队也从各个建筑物拥出。他们乱成一团,全都朝海滩冲刺。起火的建筑为他们照亮路途,四射的炮弹鞭策他们拔腿狂奔。原来,炮火的“平息”只不过是暂时转移目标而已。不过最难忘的声音(甚至淹没了炮火的嘈杂声)是成千上万只靴子踏过无数片碎玻璃,发出有节奏的碎裂声。
—— 沃尔特·劳德 《敦刻尔克》
我们绝不投降/We shall never surrender!
《敦刻尔克》
当赫尔曼?戈林宣称德国空军可以独力拿下敦刻尔克,决策变得简单多了。希勒特并没有被欺瞒太久――他在戈林显然无法兑现承诺的好几天前就撤除了“休止令”,但是空军元帅吹的牛皮确实影响了战局。
—— 沃尔特·劳德 《敦刻尔克》

【本文♂来♂源顿格文库,转载请联系!】

热门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