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用户注册
点击换图
投稿取消
文章分类:
还能输入300字

上传中....

名中医辩证治崩漏

时间:2024-04-26 作者: 来源:顿格文库

1.什么是崩漏?如何治疗?

子宫出血是一种周期和数量严重紊乱的疾病,即经血崩出或无休止地滴下。前者叫“崩”,后者叫“漏”。本病主要由邪因所致,如冲任受损,固脱失血。常见原因有:

一、中医的辩证成因:

(1)血热疹:机体精气旺盛,或情志抑郁,肝郁化火;或感热邪,或过食辛辣燥热之物导致实火,灼伤潮红,扰乱血海,逼血轻举妄动,导致崩漏。

(2)阴虚火旺:身体阴虚,或久病失血伤阴,阴虚火旺,扰乱血海,使经血冲出时间。失血过多会对阴和津液造成更大的伤害,阴虚越多,火就越旺,所以这种病的患者往往无法康复。

(3)血瘀阻滞:情志内伤,致气血凝滞;或者期后、产后,多余的血液没有排尽,感受到外邪,使经络淤血受阻,新血无法回流经络。

(4)气虚:焦虑过度,饮食疲劳,脾气受损,气虚下陷,调血无力,冲任亏损,不能节制经血而致崩漏。

(5)肾气不足:身体元素肾气不足,或因早婚、生育、不规律房事而损伤肾气;或年老时肾气渐衰,或手术损伤等。导致肾气不足,封藏失职,糜烂破裂渗漏。

(6)肝胆湿热:被称为其内固有的湿热,或后感受湿热之邪,积聚在肝胆,使血液向下流动,干扰血室,导致经血不时流下。

(7)痰湿阻滞:体内痰湿过多,或脾虚湿阻痰浊,下冲冲任,阻滞细胞脉搏,血不能通而崩漏。

(8)气机失调:怒伤肝,气机失调;或过度恐惧,精神压力过大,导致气机不畅,血海不宁,血崩崩漏等血液紊乱所致。

二。中医治疗崩漏的简易方法;

(1)简单处方:

益母草30g。水煎服(血瘀者)。

仙鹤草、血悲伤、旱莲草各30g。水煎服(血热者)。

白芍15克,香附12克,生熟蒲黄10克。水煎服(适用于气滞血瘀者)。

墨旱莲、女贞子各15g,山茱萸、贯众、地榆、生地各12g。水煎服(适用于肾阴虚者)。

埃洛石和补骨脂等份。共研细末,每次3克,每日3次(适用于肾虚寒性)。

槐花、白术各20克,黄芪30克,墨旱莲、乌贼骨各30克,甘草10克。水煎服(适合脾虚者)。

鹿角粉15g,姜炭10g,三七6g。共细粉,每次3克,每日3次(适用于脾肾阳虚)。

棕榈炭、莲房炭、血余炭均分。共细末,每服5克,每日3次。

仙鹤草,各50克,乌贼骨30克。用水煎服(以上适用于各类患者)。

(2)饮食疗法

取鲜莲藕汁加少许糖食用(适合血热妄行者)。

鲜地面60克,粳米100克。煮粥(适合阴虚血热者)。

生玉米、山药各50克,粳米100克。煮粥食用(适用于湿热或脾虚湿盛者)。

山楂30克,冰糖适量。改喝茶(血瘀者)。

桃仁6克,鱿鱼1条。做饭,调味,吃肉,喝汤。

黄芪50克,人参10克

(3)荷叶丸,每次9克,每日3次(适用于血热或阴虚火旺者)。

(4)龙胆泻肝丸:

每次服6克,每日2次(适用于肝胆湿热)。

(5)木易丸,每次6克,每日2次(血瘀者)。

(6)凌镇丸,每次9克,每日2次(气滞血瘀者适用)。

(7)乌金丸,每次6克,每日3次(适用于肝气郁结者)。

(8)崩络丸,每次6克,每日3次(适用于肝肾阴虚)。

(9)全鹿丸,每次9克,每日2次(脾肾阳虚者)。

(10)人参归脾丸,每次6克,每日2次(适用于脾气虚弱者不服用)。

(11)补中益气丸,每次6克,每日3次(适用于气虚下陷者)。

(12)金匮肾气丸,每次6克,每日3次(肾阳虚者)。

(13)妇血宁,每次服5片,每日3次。

(14)云南白药,每次0.3g,一日三次(各类药都可以)。

四。子宫出血常见并发症的治疗:

崩漏、崩漏患者常出现一些并发症,如虚脱、贫血、感染等。

(1)虚脱:病情急,大量失血,头晕目眩,面色苍白,四肢冰凉,汗滴淋漓,气短气短。脉搏暗或深,但不明显。宜治气虚。首选方剂为沈度汤(shuminghao 123 @ QQ.com);

人参12克。用水煎服。

参考方剂:参附汤(shuminghao 123 @ QQ.com);

人参15g,附子10g。水煎服(适用于虚脱严重、四肢出汗者)。

急救针灸:针刺任重、合谷、百会、涌泉穴,刺激强烈。

贫血:失血过多,口唇苍白,面色无华,乏力,头晕,心悸,脉沉弱。宜益气养血。首选方剂为《十药神书》归脾汤。见经前期辨证论治。配方中可加入阿胶(钝)10克,枸杞30克,桑椹15克,紫河车粉(钝)3克,补肾填精,养血。食欲不振者,加陈皮12g、鸡内金12g,刺激食欲,助运化。

中医治疗崩漏参考方:

四物汤。处方经络浅颜色辨证治疗(适用于血虚者)。

十全大补汤。见痛经辨证治疗(适用于气血两虚者)。

Pathogenic毒素感染:腹痛、腰疼、白带粘稠、色黄、臭味或杂色。伴有易怒、口渴、干燥、尿黄或发烧。舌苔黄腻,脉滑。宜清热解毒祛湿。首选方子是五味消毒饮(《校注妇人良方》)。金银花、野菊花、蒲公英、紫花地丁各30克,紫背天葵15克。热重者加连翘15g、黄芩10g,帮助解毒;热毒较多者,可用黄连解毒汤(见肝胆湿热型)或犀角地黄汤((《校注妇人良方》)。

由犀角3克、生地30克、白芍12克、牡丹皮9克组成。腹痛剧烈者,加香12克,五灵脂10克(袋),活血行气止痛;出血者,加炒升麻12克、茜草12克、大蓟15克止血;口渴者,用加拿大人参15克,栀子12克,麦冬12克,滋阴生津,除烦。

仙方活命饮(《医宗金鉴》)。白芷、川贝、防风、赤芍、当归、甘草、炒皂角刺、炒穿山甲、天花粉、乳香、没药、金银花、陈皮(适用于热毒阻滞、阴虚体质者)。

参考文献。http://www.xh39.com 3360号

查询网站3360 http://dlt.zoosnet.net/LR/chat.aspx? from=DLT 36061037


2.崩漏是什么病,症状是什么,严重吗?

崩漏是指经血非时暴下不止或淋漓不尽,前者称崩中或经崩,后者称漏下或经漏。崩与漏出血情况虽不同,但二者交替出现,故称崩漏。崩漏是妇科的常见病,属于西医的功能性子宫出血范畴,致病因素虽有血热、气虚、血瘀、肝郁化火、脾肾两虚、肝肾亏损、冲任不足等方面,但终归不外乎肾失封藏,冲任不固。

中医讲究的辨证施治,由于不知道你是什么症状,所以将崩漏的五种类型列出,方便你对症用药:

1、脾肾阳虚型

症状:不规则阴道出血,量多如注,或淋漓不止,或时多时少,色淡,质稀,畏寒肢冷,神疲肢倦,气短懒言,面色晦黯或白,腰膝酸软,头晕耳鸣,大便搪,夜尿多,舌质淡胖有齿印,苔薄白,脉沉细滑。 治法:健脾补肾,固冲止血。 方药:举元煎加味。

党参30 克,黄芪30 克,白术15 克,炙甘草6 克,补骨脂15 克,艾叶12 克,川续断15 克,首乌30 克,阿胶15 克(另溶),金樱子30 克。

随证减法:形寒肢冷加肉桂1.5 克(焗服)、熟附子10 克以温补肾阳。经量多,色暗红夹血块,加益母草30 克、田七末3 克(冲)、炒蒲黄10 克以祛瘀止血。下腹疼痛加台乌药12 克、延胡索12 克以理气止痛。出血量多,可另炖高丽参10 克以大补元气,加赤石脂20 克、乌贼骨15 克以收涩止血。

2、肝肾阴虚型

症状:不规则阴道流血,量时多时少,经色鲜红,质稍稠,头晕耳鸣,腰膝酸疼,五心烦热,手足心热,咽干口燥,失眠多梦,小便黄少,大便干结,舌质嫩红,苔少,脉细数。 治法:滋养肝肾,固冲止血。 方药:

二至丸加味。女贞子15 克、旱莲草18 克、岗稔根30 克、干地20 克、白芍15 克,金樱子30 克,首乌30 克,阿胶12 克(另溶),五味子9 克,煅牡蛎30 克。

随证减法:伴小腹疼痛夹血块加益母草30 克、生蒲黄10 克、香附12 克以理气活血,止痛止血。流血量多,加茜草根15 克、地榆15 克以凉血止血。

3、气阴两虚型

症状:不规则阴道流血,量多如注,或时多时少,经色鲜红,质稠,神疲乏力,头晕目眩,面色白,口淡口于,心悸失眠,舌质淡红,苔薄黄,脉细数。 治法:益气养阴,收涩止血。 方药:安冲汤加减。太子参20 克,白术15 克,黄芪20 克,干地20 克,白芍15 克,首乌30 克,阿胶15 克(另溶),岗稔根30 克,煅牡蛎30 克,乌贼骨12 克。

随证减法:出血量多,可另炖吉林参5 克、西洋参5 克以益气养阴。夹瘀见下腹疼痛、血块多,加益母草30 克、血余炭10 克、田七末3 克(冲服)以祛瘀止血。兼肾虚,见腰酸可加金樱子30 克、川续断15 克、补骨脂15克以补肾益气。阴虚血热可加女贞子15 克、旱莲草15 克,以滋肾养阴。

4、血热型

症状:月经先期,量多,或不规则阴道流血,经色深红,质稠,发热恶寒,口干口苦,小腹疼痛,小便黄短,大便于结,舌质红,苔黄或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凉血,安冲止血。 方药:清热固经汤加减。

黄芩12 克,黄柏10 克,生地20 克,丹皮15 克,白芍15 克,地榆15克,茜根15 克,沙参15 克,败酱草30 克,益母草30 克,大黄9 克,枳壳12 克。 随证减法:经色暗红夹血块加生蒲黄10

克、五灵脂10 克、茜根15 克以祛瘀止血。下腹痛甚加香附12 克、延胡索12 克以理气止痛。

5、血瘀型

症状:经血非时而下,时下时止,或淋漓不净,色紫黑挟血块,小腹胀痛,面色晦黯,舌质紫黯,有瘀点瘀斑,苔薄白,脉弦涩。 治法:活血祛瘀止血。 方药:失笑散合桃红四物汤加减。

蒲黄10 克,五灵脂10 克,桃仁12 克,红花6 克,当归12 克,川芎9克,赤芍15 克,熟地20 克,益母草30 克,香附12 克。 随证减法:出血量多,去桃仁、红花、当归、川芎、赤芍,加田七末3 克(冲服),按辨证或兼以健脾补肾,或兼以滋养肝肾,或兼以清热凉血。若经期延长加血余炭10 克、乌贼骨12 克以祛瘀收涩止血。

中成药治疗:

(1)十灰丸,每服6克,日服3次(适用于血热者)。

(2)固经丸,每服9克,日服3次(适用于阴虚血热者)。

(3)荷叶丸,每服9克,日服3次(适用于血热或阴虚火旺者)。

(4)龙胆泻肝丸:

每服6克,日服2次(适用于肝胆湿热者)。

(5)益母丸,每服6克,日服2次(适用于血瘀者)。

(6)震灵丸,每服9克,日服2次(适用于气滞血瘀者)。

(7)乌金丸,每服6克,日服3次(适用于肝气郁滞者)。

(8)崩漏丸,每服6克,日服3次(适用于肝肾阴虚者)。

(9)全鹿丸,每服9克,日服2次(适用于脾肾阳虚者)。

(10)人参归脾丸,每服6克,日服2次(适用于脾气虚而不摄者)。

(11)补中益气丸,每服6克,日服3次(适用于气虚下陷者)。

(12)金匮肾气丸,每服6克,日服3次(适用于肾阳不足者)。

(13)妇血宁,每服5片,日服3次。

(14)云南白药,每服0.3克,日服3次(上药各型均可使用)。

崩漏的治疗原则;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灵活应用塞流、澄源、复旧三法。

辨证论治:

所以建议找好中医四诊辩证治疗好

崩漏流血时间过长,容易引起贫血


3.哪里有好的中医?山东或北京。治疗崩漏等病。

崩漏是月经的期与量严重紊乱的一类月经病,是指经血非时崩下不止或淋漓漏下不尽。前者为“崩”,后者称“漏”。本病主要是由于致病因素损伤冲任,固摄失职,血失统制而引起。常见的病因有:

一、中医病因辩证:

(1)血热妄行:素体阳盛,或情志抑郁,肝郁化火;或感受热邪,或过食辛热之物酿成实火,灼伤冲任,扰动血海,迫血妄行,致成崩漏。

(2)阴虚火旺:素体阴虚,或久病失血伤阴,阴虚火旺,下扰血海,致使经血非时妄行。失血过多,更伤阴津,阴愈虚则火益旺,故本病患者常迤逦不愈。

(3)瘀血阻滞:情志内伤,冲任气血郁滞;或经期产后,余血未尽,感受外邪,以致瘀阻经脉,新血不得归经而妄行。

(4)气虚不摄:忧思过度,饮食劳倦,损伤脾气,气虚下陷,统血无权,冲任失固,不能制约经血而成崩漏。

(5)肾气不固:素体肾气不足,或因早婚、多产、房事不节损伤肾气;或年老肾气渐衰,或手术损伤等,以致肾气亏虚,封藏失职,冲任失固而成崩漏。

(6)肝胆湿热:素有湿热内蕴,或经期产后感受湿热之邪,蕴结肝胆,下注冲任,扰及血室而致经血非时而下。

(7)痰湿阻滞:素体痰湿内盛,或脾虚湿滞生痰,下注冲任,阻滞胞脉,血不归经而形成崩漏。

(8)气机逆乱:暴怒伤肝,气机逆乱;或恐惧过度,精神过度紧张,致使气机升降失常,血海不宁,血随气乱而形成崩漏。

二、中医对崩漏的简易疗法:

(1)简便验方 : ①益母草30克。水煎服(适用血瘀者)。  ②仙鹤草、血见愁、旱莲草各30克。水煎服(适用于血热者)。  ③白芍15克,香附12克,生熟蒲黄各10克。水煎服(适用于气滞血瘀者)。  ④旱莲草、女贞子各15克,山萸肉、贯众、地榆、生地各12克。水煎服(适用于肾阴不足者)。

⑤赤石脂、补骨脂各等份。共为细末,每服3克,日服3次(适用于肾气虚寒者)。  ⑥槐米、白术各20克,黄芪、旱莲草、乌贼骨各30克,甘草10克。水煎服(适用于脾虚失摄者)。  ⑦鹿角霜15克,泡姜炭10克,三七6克。共为细末,每服3克,日服3次(适用于脾肾阳虚者 )。  ⑧棕榈炭、莲房炭、血余炭各等份。

共为细末,每服5克,日服3次。  ⑨仙鹤草、生龙牡各50克,乌贼骨30克。水煎服(上方适用于各型患者)。

(2)饮食疗法  ①鲜藕取汁,加少许白糖食用(适用于血热妄行者)。  ②鲜生地60克,粳米100克。煮粥食用(适用于阴虚血热者)。  ③生玉米、山药各50克,粳米100克。煮粥食用(适用于湿热下注或脾虚湿盛者)。  ④山楂30克,冰糖适量。代茶饮(适用于血瘀者)。  ⑤桃仁6克,乌贼鱼1条。

煮熟后调味,食肉喝汤。  ⑥黄芪50克,人参10克,肉桂3克,生鸡1只。煮熟食肉喝汤。  ⑦山药、芡实、大枣各30,莲子50克,粳米100克。煮粥食用(上方适用于脾气虚者)。  ⑧猪腰子1对,核桃肉、莲子各50克,续断(包)、桑寄生(包)15克。同炖煮后食肉喝汤(适用于肾虚不固者)。  ⑨黄芪、木耳各15克,藕、黑豆各30克、瘦猪肉100克。

做汤食用(适用于脾肾不足者)。

(3)针灸疗法 ①体穴:出血量多者取神厥、隐白。

艾灸20分钟。

一般10分钟后血即见少。

三阴交、足三里,阴陵泉、关元、中极、血海、肾俞、脾俞、太冲、水泉、气海。每次取3~4穴针刺,根据病机之不同选用补泻手法。 ②耳穴:子宫、内分泌、皮质下、脾、肾、肝、卵巢。每次取2~3穴针刺,或用埋针治疗。

三、中医治疗崩漏的中成药:

(1)十灰丸,每服6克,日服3次(适用于血热者)。

(2)固经丸,每服9克,日服3次(适用于阴虚血热者)。

(3)荷叶丸,每服9克,日服3次(适用于血热或阴虚火旺者)。

(4)龙胆泻肝丸:

每服6克,日服2次(适用于肝胆湿热者)。

(5)益母丸,每服6克,日服2次(适用于血瘀者)。

(6)震灵丸,每服9克,日服2次(适用于气滞血瘀者)。

(7)乌金丸,每服6克,日服3次(适用于肝气郁滞者)。

(8)崩漏丸,每服6克,日服3次(适用于肝肾阴虚者)。

(9)全鹿丸,每服9克,日服2次(适用于脾肾阳虚者)。

(10)人参归脾丸,每服6克,日服2次(适用于脾气虚而不摄者)。

(11)补中益气丸,每服6克,日服3次(适用于气虚下陷者)。

(12)金匮肾气丸,每服6克,日服3次(适用于肾阳不足者)。

(13)妇血宁,每服5片,日服3次。

(14)云南白药,每服0.3克,日服3次(上药各型均可使用)。

四、崩漏常见的合并症治疗: 崩漏患者在病程中常可发生一些合并症,主要的有虚脱、贫血及合并感染等。 ⑴虚脱:病情来势急,出血量多,出现神昏面白,四肢厥冷,汗出淋漓,气短喘促。脉芤或沉伏不显。治宜益气固脱。首选方药为独参汤(《十药神书》):

人参12克。水煎服。 参考方药:参附汤(《校注妇人良方》):

人参15克,附子10克。水煎服(适用于虚脱重症,肢冷汗出淋漓者)。  针灸急救:取人中、合谷、百会、涌泉穴针刺,用强刺激法。  ⑵贫血:失血过多,证见唇舌淡白,面色无华,倦怠乏力,头晕目眩,心悸不安,脉沉细无力。治宜补气养血。首选方药为《校注妇人良方》归脾汤。方见月经先期的辨证治疗。方中可再加阿胶(冲)10克,枸杞子30克,桑椹15克,紫河车粉(冲)3克,以补肾填精养血。

食欲不振者加陈皮、鸡内金各12克,以开胃助运。

①四物汤。方见经色浅淡的辨证治疗(适用于以血虚为主者)。  ②十全大补汤。方见痛经的辨证治疗(适用于气血两亏者)。  ⑶邪毒感染:腹痛拒按,腰酸坠痛,带下粘稠,色黄气秽,或五色杂见。伴有烦躁口渴,大便干,小便黄,或见发热。舌苔黄腻,脉滑数。治宜清热解毒化湿。首选方药为五味消毒饮 (《医宗金鉴》)。

金银花、野菊花、蒲公英、紫花地丁各30克,紫背天葵15克。热毒重者加连翘15克,黄芩10克,以助解毒之力;热毒更甚者则可选用黄连解毒汤(方见本病肝胆湿热型),或犀角地黄汤(《千金方》)。由犀角3克,生地30克,芍药12克,牡丹皮9克,组成合方应用。腹痛重者加香附12克,五灵脂(包)10克,以活血行气止痛;出血多者加炒升麻、茜草各12克,小蓟15克,以止血;心烦口渴者加元参15克,山栀子、麦冬各12克,以益阴生津除烦。

③仙方活命饮(《妇人良方》)。白芷、贝母、防风、赤芍、当归、甘草节、炒皂刺、炙穿山甲、天花粉、乳香、没药各3克,金银花、陈皮各9克(适用于热毒壅遏、营卫阻滞者)。


4.更年期崩漏怎么治

更年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通常又可简称为“更年期功血”,主要是指更年期妇女由于内分泌功能失调而引起的月经周期、经期、经量的不规则变化,其主要表现为不规则阴道出血,出血量多,经期延长,月经淋漓不净等;现在医学认为,妇女进入更年期以后,卵巢功能开始衰退,卵巢激素水平开始下降,失去了对下丘脑、垂体的反馈作用,使垂体分泌的促性腺激素不同程度的增高,而卵巢中残存的卵泡虽然也有发育,但并不排卵。

子宫内膜腺体在长期雌激素的作用下呈持续性的增生反应,可以发生轻度增生过长、腺囊型增生过长或腺瘤型增生过长现象。当雌激素水平出现较大波动时,子宫内膜就不完整的脱落,发生不规则子宫出血。由于功能性子宫出血给更年期妇女造成的危害极大,因此,更年期妇女一旦发生功血的话必须要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来治疗,防止更多严重疾病的发生。

更年期功血在中医学中也属于“崩漏”的范畴。《医学入门》曰“凡非时血,淋漓不断,谓之漏下;急然暴下,若山崩然,谓之崩中。”但是“崩”和“漏”没有绝对界限,往往可以互相转化。由于更年期妇女肾气渐衰,脏腑功能失利,脾气虚弱,往往统摄无权而造成崩漏,因此更年期功血以脾不统血型多见,证见暴崩或淋漓不止,色淡质稀,乏力气短,面色恍白,眼睑浮肿,舌苔胖,脉细弱,治宜益气健脾,固摄冲任,中医滋补食疗方——清宫阿胶膏集补肝肾、健脾、补气血、调理月经为一身,不仅可以有效治疗更年期功血,月经淋漓不净,不规则阴道出血,子宫内膜增厚等疾病,并且本产品的安全性还是比较高的,患者服用后还不会出现任何的不良反应。


5.崩漏是怎样的病 严重吗

崩漏是指经血非时暴下不止或淋漓不尽,前者称崩中或经崩,后者称漏下或经漏。崩与漏出血情况虽不同,但二者交替出现,故称崩漏。崩漏是妇科的常见病,属于西医的功能性子宫出血范畴,致病因素虽有血热、气虚、血瘀、肝郁化火、脾肾两虚、肝肾亏损、冲任不足等方面,但终归不外乎肾失封藏,冲任不固。

1、脾肾阳虚型 症状:不规则阴道出血,量多如注,或淋漓不止,或时多时少,色淡,质稀,畏寒肢冷,神疲肢倦,气短懒言,面色晦黯或白,腰膝酸软,头晕耳鸣,大便搪,夜尿多,舌质淡胖有齿印,苔薄白,脉沉细滑。 治法:健脾补肾,固冲止血。 方药:举元煎加味。

党参30 克,黄芪30 克,白术15 克,炙甘草6 克,补骨脂15 克,艾叶12 克,川续断15 克,首乌30 克,阿胶15 克(另溶),金樱子30 克。 随证减法:形寒肢冷加肉桂1.5 克(焗服)、熟附子10 克以温补肾阳。经量多,色暗红夹血块,加益母草30 克、田七末3 克(冲)、炒蒲黄10 克以祛瘀止血。

下腹疼痛加台乌药12 克、延胡索12 克以理气止痛。出血量多,可另炖高丽参10 克以大补元气,加赤石脂20 克、乌贼骨15 克以收涩止血。

2、肝肾阴虚型 症状:不规则阴道流血,量时多时少,经色鲜红,质稍稠,头晕耳鸣,腰膝酸疼,五心烦热,手足心热,咽干口燥,失眠多梦,小便黄少,大便干结,舌质嫩红,苔少,脉细数。 治法:滋养肝肾,固冲止血。 方药:

二至丸加味。女贞子15 克、旱莲草18 克、岗稔根30 克、干地20 克、白芍15 克,金樱子30 克,首乌30 克,阿胶12 克(另溶),五味子9 克,煅牡蛎30 克。 随证减法:伴小腹疼痛夹血块加益母草30 克、生蒲黄10 克、香附12 克以理气活血,止痛止血。流血量多,加茜草根15 克、地榆15 克以凉血止血。

3、气阴两虚型 症状:不规则阴道流血,量多如注,或时多时少,经色鲜红,质稠,神疲乏力,头晕目眩,面色白,口淡口于,心悸失眠,舌质淡红,苔薄黄,脉细数。 治法:益气养阴,收涩止血。 方药:安冲汤加减。太子参20 克,白术15 克,黄芪20 克,干地20 克,白芍15 克,首乌30 克,阿胶15 克(另溶),岗稔根30 克,煅牡蛎30 克,乌贼骨12 克。

随证减法:出血量多,可另炖吉林参5 克、西洋参5 克以益气养阴。夹瘀见下腹疼痛、血块多,加益母草30 克、血余炭10 克、田七末3 克(冲服)以祛瘀止血。兼肾虚,见腰酸可加金樱子30 克、川续断15 克、补骨脂15克以补肾益气。阴虚血热可加女贞子15 克、旱莲草15 克,以滋肾养阴。

4、血热型 症状:月经先期,量多,或不规则阴道流血,经色深红,质稠,发热恶寒,口干口苦,小腹疼痛,小便黄短,大便于结,舌质红,苔黄或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凉血,安冲止血。 方药:清热固经汤加减。

黄芩12 克,黄柏10 克,生地20 克,丹皮15 克,白芍15 克,地榆15克,茜根15 克,沙参15 克,败酱草30 克,益母草30 克,大黄9 克,枳壳12 克。 随证减法:经色暗红夹血块加生蒲黄10

克、五灵脂10 克、茜根15 克以祛瘀止血。下腹痛甚加香附12 克、延胡索12 克以理气止痛。

5、血瘀型 症状:经血非时而下,时下时止,或淋漓不净,色紫黑挟血块,小腹胀痛,面色晦黯,舌质紫黯,有瘀点瘀斑,苔薄白,脉弦涩。 治法:活血祛瘀止血。 方药:失笑散合桃红四物汤加减。

蒲黄10 克,五灵脂10 克,桃仁12 克,红花6 克,当归12 克,川芎9克,赤芍15 克,熟地20 克,益母草30 克,香附12 克。 随证减法:出血量多,去桃仁、红花、当归、川芎、赤芍,加田七末3 克(冲服),按辨证或兼以健脾补肾,或兼以滋养肝肾,或兼以清热凉血。若经期延长加血余炭10 克、乌贼骨12 克以祛瘀收涩止血。

(1)十灰丸,每服6克,日服3次(适用于血热者)。

(2)固经丸,每服9克,日服3次(适用于阴虚血热者)。

(3)荷叶丸,每服9克,日服3次(适用于血热或阴虚火旺者)。

(4)龙胆泻肝丸:

每服6克,日服2次(适用于肝胆湿热者)。

(5)益母丸,每服6克,日服2次(适用于血瘀者)。

(6)震灵丸,每服9克,日服2次(适用于气滞血瘀者)。

(7)乌金丸,每服6克,日服3次(适用于肝气郁滞者)。

(8)崩漏丸,每服6克,日服3次(适用于肝肾阴虚者)。

(9)全鹿丸,每服9克,日服2次(适用于脾肾阳虚者)。

(10)人参归脾丸,每服6克,日服2次(适用于脾气虚而不摄者)。

(11)补中益气丸,每服6克,日服3次(适用于气虚下陷者)。

(12)金匮肾气丸,每服6克,日服3次(适用于肾阳不足者)。

(13)妇血宁,每服5片,日服3次。

(14)云南白药,每服0.3克,日服3次(上药各型均可使用)。 崩漏的治疗原则;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灵活应用塞流、澄源、复旧三法。 辨证论治: 所以建议找好中医四诊辩证治疗好 崩漏流血时间过长,容易引起贫血


6.临床运用中医辨证治疗崩漏的经验心得

崩漏,中医病名。崩漏是月经的周期、经期、经量发生严重失常的病证,其发病急骤,暴下如注,大量出血者为“崩”;病势缓,出血量少,淋漓不绝者为“漏”。崩与漏虽出血情况不同,但在发病过程中两者常互相转化,如崩血量渐少,可能转化为漏,漏势发展又可能变为崩,故临床多以崩漏并称。可发生在月经初潮后至绝经的任何年龄,足以影响生育,危害健康。

属妇科常见病,也是疑难急重病证。相当于西医病名无排卵性功能性子宫出血。

中医病因

本病的病因主要是肾—天癸—冲任—胞宫轴的严重失调。冲任损伤,不能制约经血,使子宫藏泄失常。

病机

1. 脾虚:素体脾虚,或劳倦思虑、饮食不节损伤脾气。脾虚血失统摄,甚则需而下陷, 冲任不固,不能制约经血,发为崩漏。

2. 肾虚:先天肾气不足,或少女肾气未盛,天癸未充,或房劳多产损伤肾气,或久病 大病穷必及肾,或七七之年肾气渐衰,天癸渐竭,肾气虚则封藏失司,冲任不固,不能制约经血。

3. 血热:素体阳盛血热或阴虚内热,或七情内伤,肝郁化热,或内蕴湿热之邪,热伤 冲任,迫血妄行,发为崩漏。

4. 血瘀:

七情内伤,气滞血瘀,或灼热、寒凝、虚滞致瘀;或经期、产后余血未净而 合阴阳,内生瘀血、或崩漏日久,离经之血为瘀。瘀阻冲任、子宫,血不归经而妄行,遂成崩漏。

诊断要点

诊断依据

1.崩漏病特指月经周期紊乱,阴道出血如崩似漏的疾病,包括崩中和漏下。多见于青春期、更年期妇女,检查未发现肿瘤等病变。

2.崩漏以外的其他疾病出现阴道非正常性出血者,常有:

(1)阴道出血量多,小腹部扪及肿块者,多为石瘕。

(2)确诊妊娠,阴道出血,可见于胎漏或异位妊娠。

(3)产后阴道出血,量多者分为新产出血、 血崩、晚期产后出血;量少淋漓不尽者,为产后恶露不绝。

(4)崩漏,伴全身皮下出血、身热者,应考虑疫斑病、紫癜病、蓄血病等。

(5)周期性于两次月经中间(即氤氲期)出现少量阴道出血,且白带增多者,为经间期出血。

(6)因损伤所致阴道出血,有损伤原因可查,称女阴损伤。

(7)伴全身多处出血而出血难止,不发热者,可能为血溢病。

(8)中老年妇女阴道时有出血,带下臭秽或夹血丝者,应疑及胞宫癌等之可能。

3.常规妇科。产科检查,应作为必备诊断。

4.血常规、血液生化检查,必要时可作脊髓液、细胞培养等检查。

5.腹部X线摄片、B超、CT扫描等,能帮助确定病位和明确诊断。

辩证论治

辩证要点

崩漏以无周期性的阴道出血为辨证要点,临证时结合出血的量、色、质变化和全身证候辨明寒、热、虚、实。

治疗原则

治疗应根据病情的缓急轻重、出血的久暂,采用“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灵活运用塞流、澄源、复旧三法。塞流即是止血。澄源即是求因治本。复旧即是调理善后。崩漏在血止之后,应理脾益肾以善其后。总之,塞流、澄源、复旧有分别,又有内在联系,必须结合具体病情灵活运用。

证治分类

1.肾阴虚证

主要证候:经血非时而下,出血量少或多,淋漓不断,血色鲜红,质稠,头晕耳鸣,腰酸膝软,手足心热,颧赤唇红,舌红,苔少,脉细数。

证候分析:肾阴不足,虚火内炽,热伏冲任,迫血妄行,故经血非时而下,出血量少或多,淋漓不断;阴虚内热,故血色鲜红,质稠;肾阴不足,精血衰少,不能上荣空窍,故头晕耳鸣;精亏血少,不能濡养外府,故腰腿酸软;阴虚内热,则手足心热;虚热上浮,则颧赤唇红。舌红,苔少,脉细数,也为肾阴虚之证。

治疗法则:滋肾益阴,固冲止血。

代表方:加减苁蓉菟丝子丸( 《中医妇科治疗学》 )加党参、黄芪、阿胶。

常用药:熟地黄、肉苁蓉、覆盆子、当归、枸杞子、桑寄生、菟丝子、艾叶。

2.肾阳虚证

主要证候:经血非时而下,出血量多,淋漓不尽,色淡质稀,腰痛如折,畏寒肢冷,小便清长,大便溏薄,面色晦黯,舌淡黯,苔薄白,脉沉弱。

证候分析:肾阳虚衰,冲任不固,血失封藏,故经乱无期,经血量多,淋漓不断;肾阳不足,经血失于温煦,故色淡质稀;肾阳虚衰,外府失荣,故腰痛如折,畏寒肢冷;膀胱失于温化,故小便清长;肾阳虚不能上温脾土,则大便溏薄。面色晦黯,舌淡黯,苔薄白,脉沉弱,也为肾阳不足之征。

治疗法则:温肾助阳,固冲止血。

代表方:右归丸( 《景岳全书》 )加党参、黄芪、三七。

常用药:制附子、肉桂、熟地黄、山药、山萸肉、枸杞、菟丝子、鹿角胶、当归、杜仲。

3.脾虚型

主要证候:经血非时而下,量多如崩,或淋漓不断,色淡质稀,神疲体倦,气短懒言,不思饮食,四肢不温,或面浮肢肿,面色淡黄,舌淡胖,苔薄白,脉缓弱。

证候分析:脾气虚陷,冲任不固,血失统摄,故经血非时而下,量多如崩,或淋漓不断;脾虚气血化源不足,故经色淡而质稀;脾虚中气不足,故神疲体倦,气短懒言;脾主四肢,脾虚则四肢失于温养,故四肢不温;脾虚中阳不振,运化失职,则不思饮食;脾失运化,水湿内停,水湿泛溢肌肤,故面浮肢肿。面色淡黄,舌淡胖,苔薄白,脉缓弱,也为脾虚之象。

治疗法则:补气摄血,固冲止崩。

代表方:固本止崩汤( 《傅青主女科》 )。

常用药: 人参、黄芪、白术、熟地黄、当归、黑姜。

4.血热型(湿热)

主要证候:经来无期,经血突然暴注如下,或淋漓日久难止,血色深红,质稠,口渴烦热, 便秘,舌红,苔黄,脉滑数。

证候分析:实热内蕴,损伤冲任,血海沸溢,迫血妄行,故经来无期,突然暴注如下,或淋漓日久难净;血为热灼,故血色深红质稠;口渴烦热,舌红苔黄,脉滑数均为实热内蕴之象。

治疗法则:清热凉血,固冲止血

代表方:清热固经汤( 《简明中医妇科学》 )。

常用药:黄芩、焦栀子、生地黄、地骨皮、地榆、生藕节、阿胶、陈棕炭、龟甲、生甘草

5.虚热型

主要证候:经来无期,量少淋漓不尽或量多势急,血色鲜红,面色潮红,烦热少寐,咽干口燥,便结,舌红,少苔,脉细数。

证候分析:阴虚内热, 热扰冲任血海,经来无期,量少淋漓不止或量多势急;热灼伤阴血,其色鲜红,面颊潮红,烦热少寐,口干便结,舌红少苔,脉细数均为阴虚内热之征。

治疗法则:养阴清热,固冲止血

代表方:上下相资汤( 《石室秘录.燥证门》 )。

常用药:人参、沙参、玄参、麦冬、玉竹、五味子、熟地黄、山茱萸、车前子、牛膝。

6.血瘀型

主要证候:经血非时而下,量多或少,淋漓不净,或停闭数月又突然崩中,继而漏下,经色黯有血块;舌质黯紫或尖边有瘀点,脉弦细或涩。

证候分析:瘀滞冲任,血不循经,故经血非时而下,量多或少,淋漓不断;冲任阻滞,经血运行不畅,故血色紫黯有块,舌紫黯或有瘀点,脉涩或弦涩有力,也为血瘀之征。

治疗法则:活血祛瘀,固冲止血。

代表方:逐瘀止血汤或将军斩关汤

方药:生地黄、大黄、赤芍、丹皮、当归尾、枳壳、龟甲、桃仁

以下是本人运用中医辨证施治之经验心得:

针对今年就诊的25例患者结果的分析:患者最大年龄46周岁,最小年龄14周岁,临床确诊为中医诊断:崩漏;西医诊断:无排卵性功能性子宫出血。

其中15人是确诊后经过住院治疗,西医予抗炎,止血,补液及激素等对症治疗,治疗时间约在15至20天左右,均未显效明显,流血未能停止,复查HGB(血红蛋白浓度)平均在60g/L左右,后来选择中医治疗;另外10人发病后直接选择中医治疗。通过对每位患者四诊辩证分析崩漏证型,临床多见合并2种证型,使用相应方剂和自拟方进行加减治疗,有18人服用10剂中药后流血基本停止,有7人需要服完12剂中药后血方止。

治愈率达百分之百,全部患者流血停止后再通过辩证给予服用3天八珍汤加减以达益气养血,活血调经之功效。

每位患者均给予辅助针灸和艾灸治疗

治疗原则:血热内扰、气滞血瘀者清热凉血、行气化瘀,只针不灸;肾阳亏虚、气血不足者温肾助阳、补气摄血,针灸并用,补法。

处方:以足太阳经腧穴为主。

穴位:关元、三阴交、隐白、血海、膈俞。

加减:血热内扰加大墩、行间、期门清泄血中之热;气滞血瘀加合谷、太冲理气化瘀;肾阳虚加灸气海、命门温补下元;气血不足加灸脾俞、足三里补气摄血、养血调经。

平时预防调护

崩漏是可以预防的,重视经期卫生,尽量避免或减少宫腔手术,及早治疗月经过多、经期延长、月经先期等出血倾向的月经病,以防发展成崩漏。

崩漏一旦发生,必须遵照“塞流、澄源、复旧”的治崩三法及早治疗,并加强锻炼,以防复发。崩漏调摄,首重个人卫生,防止感染,其次调节饮食增强营养,最后保持心情舒畅,劳逸结合。


顿格文库♂文章,转载请联系网站管理人员!』

热门关键词